学雷锋日 | 今天,把镜头对准这群紫金草志愿者
我馆有一群紫金草志愿者,他们讲述不可忘却的记忆、朗诵抗战诗歌、弹奏抚慰人心的乐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志愿者们把雷锋精神与历史责任紧密相连。今天是“学雷锋日”,我们把镜头对准这群志愿者。
国际志愿者:分享南京故事
在展厅“人道主义救援”部分,来自西班牙的Fernando诵读《威尔逊日记》选段。他目前在南京工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求学,也是第一次参加纪念馆志愿者活动。
Fernando
Fernando在留言簿上写道:“唯有人类能够创造最美的事物,也能够用战争摧毁。人类既能成就至善,也能犯下至恶。保护生命与尊严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历史、尊重历史,以确保战争不再重演。”
在拉贝雕像前,来自泰国的刘宝玉诵读《拉贝日记》选段。刘宝玉今年19岁,来中国求学半年,她在来中国前就了解南京大屠杀惨案。
刘宝玉说:“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的创伤,也是全人类的伤痛。作为国际志愿者,希望通过我的讲述,用行动架起世界人民沟通的桥梁,让人们看到和平的珍贵,反思战争的残酷。”
在史料陈列厅观众休息区,来自孟加拉国的赵曼衍为观众诵读诗歌《紫金草》。
赵曼衍(左二)
赵曼衍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火曾经波及我的祖国,我对中国人民在二战中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很荣幸能来纪念馆做志愿服务,这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历史共鸣和情感交流。”
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方依静今年22岁。她从小就听父母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这段历史深深地刻在她的心中。
方依静说:“我一直向往来到南京,探寻历史真相。这份情感驱使我来到这里,用行动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遇难者的缅怀。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南京这座城市,了解这段历史。”
19岁女孩普隆娜来自泰国,她希望把在纪念馆做志愿服务的所见、所闻告诉更多人。
普隆娜在留言簿上写道:“牢记南京大屠杀的教训,避免战争悲剧重演。”
学生志愿者:用青年力量守护历史
来自南京晓庄学院的王欣然是志愿讲解服务队队长,她几乎每周都会带领同学们来纪念馆做志愿服务。
王欣然说:“纪念馆的许多展品是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见证,志愿者不仅是历史讲述者,更是历史真相的守护者与和平理念的传播者。”
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讲解服务队是纪念馆建馆后的第一批志愿团队,30多年来从不间断。他们用青春力量守护历史,彰显青年担当。今天,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大一新生李俊尚第一次来纪念馆参与志愿服务。
李俊尚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看见纪念馆招募志愿者后,他立即报名参加。
李俊尚说:“在展厅中看到观众认真参观,尤其是小朋友们求知的眼神,我意识到传播历史的重要性。我学的专业是艺术与科技,今后我会利用专业为这段历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制作历史海报和史实视频等。”
历史记忆传承人:讲述家族故事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离世一周年的日子。今天上午,她的曾孙蒋秉錞为新上岗的志愿者讲述太奶奶的亲身经历,以及家族记忆传承的故事。
陈桂香老人的精神与记忆在蒋秉錞身上得到延续。自去年重阳节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后,蒋秉錞发挥播音主持专业优势,参加纪念馆多场主题教育活动。
蒋秉錞说:“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我有责任去捍卫这段历史,这是对逝去亲人,也是对30万同胞的告慰。”
薪火相传 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今天上午,新上岗志愿者授牌仪式在纪念馆举行。志愿者代表李国荣、傅云生等为新上岗的志愿者授予志愿服务工作牌。
傅云生说:“这块工作牌承载着历史的分量。雷锋精神是甘于奉献,更是代代相守。如今,许多中外志愿者加入我们,这份事业有了新的传承。”
南京晓庄学院大二学生田昕冉首次参加讲解志愿服务,她希望通过庄重又不失温情的讲述,引导观众走近历史。
田昕冉说:“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更是学习。当我为观众服务时,他们的一句‘谢谢’让我体会到雷锋精神的意义。”
仪式结束后,志愿者们投入岗位。在展厅出入口,“00后”志愿者们举着引导牌提醒观众保持肃穆;在拉贝雕像处,国际志愿者为观众诵读历史亲历者日记;在史料陈列厅,志愿讲解队的新队员们熟悉讲解词和参观流线……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