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到“00后”的志愿接力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合一,南京旅游热度再掀新高。为营造安全健康、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增强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累计有128名社会志愿者和226名高校志愿者穿上紫马甲,加入到纪念馆紫金草志愿者的团队中。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最年轻的刚上大学,而最年长的已年过七旬......
退休不褪色 余热亦生辉
老年人往往是志愿者服务的对象,然而纪念馆有这样一群老年人,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甚至已经儿孙满堂,但仍穿上紫金草马甲开展志愿服务,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蒋陵业在帮助腿脚不便的观众进馆
今年已经72岁的蒋陵业原来是南京人防救援大队的一员,她认为新时代的老人应该要有“ 老有所为”的精神,发挥余热、贡献力量。从29日开始,蒋奶奶每隔一天都会出现在纪念馆,提供观众引导、展厅巡查、应急救援保障等服务工作。她说:“我的儿女、外孙都非常支持我,也为我感到自豪。”蒋陵业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在要用心演绎最美的风景。
于明珠在为观众指路
“我做了十几年各类志愿者了。2017年3月我在一个南京志愿者大群里看到纪念馆在招募,立马就报名了”,这是于明珠在纪念馆志愿服务的第六个年头了,自己都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大客流。守时的她每次都会搭乘清晨五点的第一班公交车,倒上三四趟车后提前抵达纪念馆,这个国庆也不例外。于明珠说:“这六年我至少每周来一次,节假日基本都来。”
63岁姚思春正在引导观众
工作之余志愿服务 为和谐聚能
纪念馆紫金草志愿团队来自各行各业和各个社会阶层,工作之余,他们放弃难得的休假时间,投身公益。充分发挥他们的特色和专长,各尽其能,为和谐社会积聚更大的能量。
庄达维在为观众解答
37岁的庄达维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热爱历史,在外企工作,今年夏天个人在网上报名成为志愿者。谈起做志愿者的原因,庄达维说起一件事:“一次出差去东南亚,与外国同事聊起二战历史,不少外国人只知道当时中日在交战,而对南京大屠杀并不清楚。我很受触动,就想来做志愿者,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赵腊梅在闸机前来回穿梭
正在1号门主入口帮观众刷码进馆的赵腊梅虽然面对的情绪相对较少,但也是忙得脚不点地了。数个闸机,只要一位观众进馆出现问题,后面就会瞬间堵上一长条。这时的赵腊梅就在每一台闸机前来回穿梭,不停地说话、不停地帮助观众刷码、不停地解答问题。
各行各业的社会志愿者
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每逢节假日,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各大高校的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志愿者,把志愿服务作为过节方式,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张一凡和王会松在入口处引导观众
出生于2004年的年轻志愿者张一凡和王会松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他们分别来自辽宁和云南。两人节前通过多方打听,并积极向学校老师申请,最终如愿来纪念馆做志愿者。张一凡说:“我是沈阳铁岭人,从小就参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也知道南京大屠杀历史。到南京读大学后,我就想着来纪念馆服务。我感觉国庆节能在纪念馆服务观众,很有意义。”王会松表示,“我们年轻人从来没有忘记过历史。我们还要帮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能有机会为观众提供咨询服务,我感到很有价值。”
陆同学寻找着每一位有咨询意向的观众
南京大学大一新生陆同学也是通过志愿者群报名的。“学校志愿群发布了招募启事,报的人好多啊,我报名算迟的,差点被挤掉。”小陆腼腆地笑笑。他和他的同学们被分散在从1号门主入口到展厅出口的主要流线上,将在假期为观众答疑、指路。别看陆同学看着内向,但服务观众特别主动。他在自己的“包干区”巡视了一下,找到一个人流密集点,用眼神主动寻找着那些可能有询问意向的观众。
青年志愿者的风采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他们是平凡的人,却以一己之力守护世界记忆,点点微火积聚成炬,这是志愿接力,也是守护历史的接力。致敬志愿者,致敬每一个无私奉献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