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初冬的“哭墙”前,有无尽的哀思。12月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

家祭·缅怀

工作人员抬着祭奠花篮走向“哭墙”。人们面朝由黄白菊、松柏枝围就的“奠”字,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鞠躬。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代表曹玉莉发言:“父母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看到日本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他们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着‘历史见证人’的使命,一直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被屠杀的亲人和同胞,要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一代代传承下去。”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说:“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只是书本里的一段历史,也是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受害史,更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这面墙上一排排、一列列遇难同胞的名单,时刻警醒着我们,南京不会忘记86年前那段悲惨历史。”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夏淑琴、刘民生手捧鲜花,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哭墙”前,再一次为逝去的亲人送上鲜花和哀思。

“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要来参加祭奠!”94岁的夏淑琴老人步履蹒跚,祭奠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被残忍杀害的7位家人,哭诉着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95岁的艾义英老人在儿子黄兴华的陪伴下,给被杀害的亲人们献上鲜花,“当年,艾家的男性青壮年几乎全被日军杀害了,只留下女人带着孩子们艰难度日。多年来,母亲总是讲述起那段悲惨的经历,让我们一定要记住。”黄兴华说。

89岁的刘民生老人站在“哭墙”前陷入了回忆:“我们全家在难民区里避难,我那时小,一直哭,日本兵冲过来朝我刺了一刀。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青壮年全部被日本兵抓走,再也没有回来。”

张学萍、黄兴华、葛凤瑾、曹玉莉等20位死难者遗属代表依次上前献花。

记忆·传承

在祭奠的人群中,年轻身影越来越多。幸存者后代代表、学生代表等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名字逐—“描新”,寄托哀思。

幸存者后代、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夏媛带着儿子参加活动,她说,“哭墙”上镌刻着遇难亲人的名字,为他们的姓名“描新”,让姓名以醒目的颜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让这段历史时刻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今天,纪念馆邀请来自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的30多名青少年代表参加活动,传承历史记忆。

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丁昱丰看来,为这些遇难者的名字“描新”,让他们的姓名更加清晰,也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名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仿佛一直在诉说,提醒我们不要遗忘曾经的伤痛。希望这些名字能长久地镌刻在石碑上,也希望这段历史能够永远被铭记。”

“毛德明,37岁,在内桥湾48号被日军枪杀;汪有忠,39岁,在安德门被日军刺杀;施学洪,40岁,在西家大塘41号被日军枪杀……”活动中,来自南京传媒学院的大学生晏子豪与来自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刘子叶满怀哀思,共同诵读30名遇难同胞的姓名、遇难年龄、遇难地点、遇难方式,以此表达对30万无辜而鲜活的生命惨遭侵华日军杀害的深切悼念。

晏子豪说:“30万同胞惨遭杀害,每一个人都需要被铭记。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爱国爱家、努力奋斗,不让惨痛历史再次发生。”刘子叶说:“通过诵读,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我深刻体会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重要意义。”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