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视域下的中日关系”交流座谈会今日在我馆举办
为促进中日关系及历史问题研究,加强智库交流和合作,从建党百年的视野回顾和讨论中日关系发展,今日“建党百年视域下的中日关系”交流座谈会在我馆举办。中华日本学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和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上午九点整,与会专家们共同默哀,并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
随后,专家们参观了我馆的史料陈列厅,并且来到祭场向遇难同胞献花。
参观史料陈列厅
在祭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献花
上午十点半,座谈会正式开始,专家们开始就建党百年视域下的中日关系进行研讨、发言。
《中国共产党对日政策思想与实践》
杨伯江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
中国共产党的对日政策在每个时期都结合内外大势,而有所完善发展。其中有许多本质性的特征贯穿始终,体现出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和内在逻辑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世界形势的科学研判、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国际战略。中日关系历经风雨,但中国重视中日关系的这一基本方针始终不变。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的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的手里。
《百年中日关系的历史镜鉴与现实启示》
高洪 中华日本学会会长
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战胜了历史上的欺凌、孤立、围堵的中国,既不会惧怕外部势力的压力,从根本上讲也不会在意恶邻的鼓噪。至于中国的对日政策,从大局出发稳定周边的睦邻外交总目标不会变化,但发展中日关系要靠双方积极互动来完成,团结要靠必要的斗争来实现,对不知悔改历史错误的那部分日本政治势力尤其如此。
《以史为鉴推动中日“和平之旅”》
张建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
明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关系将迎来新的机遇和考验,我们既要不忘中日和平友好的初心,继续培育和壮大民间健康力量;也要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持警惕,对歪曲和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行绝不答应,以史鉴今,砥砺奋进,共同走好新时代的中日“和平之旅”。
《“东亚地中海”视野中的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张生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张生院长主要分析了钓鱼岛问题产生的动因,以及观察钓鱼岛从东亚边缘性存在演变为东亚核心问题的历史过程。并且表示,中国所主张的“新型大国关系”,摒弃了传统的地中海模式,扬弃了加勒比海模式,内含了一种可能导向和平之海、繁荣之海的新地中海模式,值得东亚地中海所有当事者深思。
《建党百年与中日关系》
朱锋 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指出,持续拓展共同利益、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是新时代中日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成为各国共同政策选择。中日双方可以相互支持,实现共赢。稳定的日中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对世界和平繁荣亦不可或缺。
审校 | 李凌 赵伊汉 俞月花
编辑 | 赵美娜
摄影 | 李晓飞 蔡美婷
签发 | 凌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