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历史学者带观众品读国际义士的故事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南京大学教授姜良芹携《罗伯特·威尔逊》一书作客紫金草和平讲堂,为观众讲述威尔逊医生的义举。学生、教师、观众、历史学者等倾听讲座,在阅读汲取前行力量。
《罗伯特·威尔逊》是“南京不会忘记”系列丛书之一,由姜良芹教授撰写,是关于威尔逊的人物小传。姜良芹教授表示:“我们通过阅读的方式再次回忆威尔逊,对于当下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反思战争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在南京度过了怎样的童年及少年时光?
姜良芹教授从威尔逊的出身和成长讲起。“罗伯特·威尔逊是留守南京的西方人士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他虽是美国人,却出生在南京,并在南京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可以说,南京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意义非同一般。”
从1906年到1922年的16年间,威尔逊一直生活在南京,他说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威尔逊在少年时代还成为了赛珍珠的学生。优良的家庭条件与南京浓厚的人文氛围,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由于长期生活在南京,威尔逊对南京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正是威尔逊与大多数居住在南京的外国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美国完成高等教育后,他为何返回中国?
1923年,17岁的威尔逊离开南京,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后来他又考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于1929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威尔逊(右一)与同学合影
“对威尔逊而言,在南京成长的经历,以及南京特有的气息都印刻在他的脑海中。虽然威尔逊整个家庭都已经回到了美国,并且他在美国能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出于对中国、对南京的热爱,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工作。”姜良芹教授说。
战争临近之际,他为何毅然留守南京?
1936年1月,威尔逊回到南京,成为鼓楼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对威尔逊和夫人而言,回到南京后的头两年或许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正如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中所写到的那样:“生活节奏舒缓而迷人”。
威尔逊夫妇合影
然而,战争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安宁。视中国人为同胞的威尔逊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守南京,与南京难民一起共渡难关。
1937年10月,威尔逊搬进平仓巷3号金陵大学教授洛辛·卜凯的房子(今南京大学赛珍珠纪念馆)。
“威尔逊成为沦陷后的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在恶劣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他依然坚持留在南京,除了职业责任和人道精神外,他对南京的特殊感情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南京大屠杀期间,他遭遇了怎样“地狱般”的经历?
面对不断增加的外伤患者,威尔逊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姜良芹教授介绍:“仅在1937年12月14日,他就做了11台手术。12月18日,需要威尔逊照看的病人多达150人。而最多的时候,一共有175名病人需要他治疗。”由于人手紧缺,他还兼职妇科医生和产科医生。
威尔逊医生救治幸存者李秀英的情形
他的日记记录了当时救治的情况,一开始是被炸弹炸伤的病人居多,后来是被日军砍伤的,之后是被日军强暴后染病的女性病人。
威尔逊的部分日记
为了完成手术,他甚至用针筒往自己的身体里注入激素。除了沉重身体负荷外,威尔逊还无时无刻不在承受心理压力。“为了保护南京民众,他有时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中午我差点被子弹打中’……”
由于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超负荷工作,威尔逊的身体健康遭到了严重的透支,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病痛中度过的。
他在东京审判中提供了怎样的证词?
在战后的东京审判中,威尔逊作为日军南京大屠杀案的目击证人,率先出庭作证。“威尔逊用专业医学知识应对日方辩护律师的胡搅蛮缠,他的专业性是其他证人所不可取代的。”
威尔逊医生在东京审判中作证
姜良芹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日方辩护律师想用临时补来的医学常识做文章,认为梅毒的感染要3个多月才能出现,目的是想借助时间概念来证明一些强奸事件是在南京陷落前就存在的。威尔逊从医学专业性角度进行反驳,认为梅毒感染后的6个星期和3个月都是发病期。这也坐实了日军在南京奸淫暴行。”
法庭质证笔录
伊藤:由于我昨天未听清楚你的证词——我不懂英语,我才问你这个问题。你说一个中国妇女被日本兵强奸,两个月后出现了二期梅毒的症状,是不是这样?
威尔逊:是的。
伊藤:谢谢你。根据我的观察——当然我是个外行,可能所说不对——梅毒二期症状要在感染3个多月才会出现,是吗?
威尔逊:那是三期症状。
伊藤:从理论上来说有区别吗?我看到的书上说的是3个月。
威尔逊: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本书。据我观察,感染后6个星期到3个月都是发病期。
伊藤:无论如何,根据我看的书,我只能得出结论——既然要花3个月的时间才能出现症状,那么,这位妇女就不可能是由两个月前日本士兵的强奸所感染的。
威尔逊:你有坚持你的观点的权利,我也一样。
冈本:当时你的医院里有170张床位,是吗?
威尔逊:床位通常是180张(注:这是此前威尔逊证言中提到的数据)。
冈本:由于翻译有误,我想指出一个病例。你提到一位40多岁的妇女,脖子上有伤,肌肉被砍,以至于松松地耷拉下来。是什么原因呢?
威尔逊:被日军的军刀所伤(注:这是威尔逊详细描述过的)。
冈本:是不是也被弹片所伤呢?
威尔逊:那时没有。在那年秋天即9月和10月,我们遭到了空袭,就收容了很多遭受弹片伤害的病人。但在那时候,我指的是南京陷落时,未发生战斗。
在讲座尾声,姜良芹教授表示,南京大屠杀暴行是中国人民和西方人民共同承受的苦难,同样也是中国人民和西方人民共有的创伤记忆。“当下我们重温威尔逊等国际友人的事迹,对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道德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9月,威尔逊子女来宁,姜良芹教授与他们合影
在阅读中感悟历史
阅读给人力量,86年前威尔逊医生的人性光辉依然给世界以道德的力量。讲座现场,大家听得很仔细。
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刘安康说,昨晚做完实验后看到纪念馆发布的讲座信息,便立马报名,并买了一张第二天来南京最早的高铁票。“我对纪念馆和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一直关注,今天听教授讲座后受益匪浅,我要传承国际友人的大爱精神,在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南京商业学校教师张轶楠是“行前一课”讲师团的受聘教师,她曾多次为即将出国的高三学子授课。“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大二学生元景阳说:“以前我大多是从宏观视角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对微观视角下的每一个人物了解不多。感谢纪念馆提供学习的平台,让我们了解这些国际友人鲜活的人生。”
南京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夏蓓专程前来倾听讲座,她表示,在“世界读书日”参加读书分享会,感悟阅读的力量,非常有意义。
讲堂结束后,观众请姜良芹教授在纪念馆赠书上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