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7)| 杨冬权:《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
在我馆1号门雕塑广场,屹立着一块“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档案”石碑,两米多高的方形石碑上,前面两行字刻着“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档案”,它象征着南京大屠杀记忆从城市记忆、国家记忆,上升成为世界记忆!
4年前的今天,2018年12月8日,这块世界记忆名录碑在我馆竖立。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杨冬权,作为见证人,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全过程。
在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小编致电远在北京的杨冬权,听他讲述《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背后的故事。“非常荣幸,我经历了申报工作的全过程,并参与其中,虽然好几年过去了,但回忆起来,往事仍历历在目。”杨冬权说道。
杨冬权
时间紧迫、突然改报
“那是2014年2月26日,临近中午,局里的工作人员火急火燎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向我报告说,他上午去参加了多部委协调会,与会人员建议国家档案局把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档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今年的《世界记忆名录》。现在需要国家档案局尽快做出决策。”杨冬权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况。
《世界记忆名录》每两年由各国申报一次,每次可申报两个项目。此前,国家档案局已准备好了这次关于明代两张星图的申报材料,突然得知要改报材料,杨冬权深知他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剩下的准备时间已不多,距离截止日期3月31日只剩下32天;二是必然会遭到日本的全力阻挠。
但是,对日方此前存在的一直否认这段历史的恶劣行为,杨冬权当即决定,改变申报计划,全力以赴重新组织力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将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紧张的筹备工作
申报工作进入到紧张的筹备资料阶段,杨冬权直接参与指挥了每一场战斗。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程瑞芳日记》的定位。
杨冬权看完这本日记后,立刻想到了《安妮日记》,他评价《程瑞芳日记》为“东方的《安妮日记》或中国的《安妮日记》”。对于此,他解释道:“第一,安妮和程瑞芳都是女性;第二,她们都生活在法西斯战争的恐怖之下;第三,她们都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亲历见闻;第四,她们都有着强烈的悲悯情怀;第五,2009年,《安妮日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将《程瑞芳日记》与《安妮日记》相类比,也是想以此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评委们表明,包括中国的《程瑞芳日记》在内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同样应当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被世界所铭记。而且‘东方的《安妮日记》’这一评价,为《程瑞芳日记》点了’睛‘,找到了能够点亮它的那根火柴。”
最终,经过反复筛选、打磨修改,杨冬权带领相关工作人员,终于在申报截止日当天下午,以国家档案局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的提名表。
此次《南京大屠杀档案》,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7家单位联合申报,共由11组档案组成,包括:
这些档案,共同反映出侵华日军在南京大肆杀戮、奸污妇女、抢劫财物等滔天罪行和无耻行径。
申报受阻:日方疯狂阻挠
当得知中国申报的档案是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强征“慰安妇”的相关档案和文献时,日方开始了无理反对和疯狂阻挠。
日本的一个右翼团体曾向相关评委及专家寄送了一封告状信和一封1500多名专家的联名信,污蔑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档案“不真实”,是“捏造的”。
杨冬权说道:“告状信中列举了多条理由,非常荒唐!比如说,因日军进城在12月,正值冬天,但有一张照片上,杀人的日军却穿着单衣,所以他们认为日军杀人的照片‘不真实’。”
身着白衬衣的日军在砍杀中国俘虏
其实,程瑞芳在1937年12月12日的日记中就明确记载道:“近两星期,天气特暖,虽为难民好,也为敌人助战。”既然日记中提到了“天气特暖”,杀人的日军穿单衣,也就完全可以解释了。
“最为荒唐的是,信中还说:中国说日军进城后大肆强奸妇女,按理被奸妇女会怀孕生小孩,导致第二年南京人口明显增长。但从人口统计数字看,南京第二年的人口并没有异常增长。这真是一种混账逻辑,无耻之极!须知,有的日军在强奸妇女后就将她们残忍杀害!更何况,当年有些妇女被强奸后不堪受辱自尽身亡。日本右翼分子,能理解中国妇女的刚烈吗?!”杨冬权义愤填膺地说道。
申报成功!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记忆
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和艰难地对抗反对势力,最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当地时间2015年10月9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公布了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名单,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成为我国第10个被列入其中的世界记忆遗产!
南京大屠杀从城市记忆、国家记忆,上升成为世界记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截图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内容
消息传回国内,对于不久前离开领导岗位的杨冬权来说,倍感欣慰,内心激动万分。他说:“正义终于胜利了!我们的主要目的终于达到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我记得当时得知结果后,国内一些媒体纷纷发布消息、报道、评论和采访。之前有中国的文献申遗成功时,舆论热点和媒体报道从未像这次这样反响热烈。当有一些媒体采访我时,我总是激动地回答道:‘《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把日本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过去,日本经常否认南京大屠杀,但现在,《南京大屠杀档案》已经成为世界记忆、人类记忆,它在日本的脸上刺上了一个字,让它永远也抹不掉、洗不去!’”
汇编成册、立碑纪念,让更多人记住这里曾发生的一切
为更有效保护、利用这些珍贵档案,包括我馆在内当时申报的7家单位耗时两年多,对所藏南京大屠杀档案进行了大规模整理、数字化和编排,并创建数据库。
2017年,《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共20卷)出版,全书分为7辑,共20册,另有总目1册。册内每件档案均有中文解说,并配有英、日译文。内容主要包括日方加害者的记录、美英等国第三方人士的记录和中方受害者的血泪控诉。
2018年12月8日,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在纪念馆1号门雕塑广场为“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档案”石碑揭幕。自此,这块石碑,静静地伫立在纪念馆主入口,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这里曾发生的一切。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杨冬权站在专业的角度解读了《南京大屠杀档案》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南京大屠杀档案》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真凭实据,保留了历史真迹,这都是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第二,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离不开档案等史料,对历史工作者深入挖掘南京大屠杀历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南京大屠杀档案》也是对群众进行历史大众化教育的生动教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下一代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被问及“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时,杨冬权在电话里坚定地说:“当我去纪念馆参观,看到受难者的尸骨、逝去孩童的衣物、被强奸的妇女的照片等,心中无比地悲痛,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啊!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尽我所能推动《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铭记一路走来的苦难和艰辛,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场暴行,但是,我们现在站立的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我又有何理由说这段历史与我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