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4) | 陈旻:倾情助力马吉影像37分钟版回归南京
她是一名记者,常年奔走在探寻新闻事实的路上,为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发声;她又不同于一般的记者,采访、写稿、发稿,就是工作的闭环,她会不放过一个细节执着深挖下去,为纪念馆寻找到马吉37分钟盘的线索,并不懈努力做工作,助力37分钟盘回归纪念馆。她自诩是纪念馆“编外”馆员,身为南京人,义不容辞……
她叫陈旻,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江苏记者站站长。今天,“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人物访谈播出第四集《陈旻:倾情助力马吉影像37分钟版回归南京》。
史海钩沉,多篇深度报道还原爱国华侨历史贡献
2017年底,陈旻执行《大公报》关于海外华人追寻南京大屠杀史证的专题策划。“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陈旻对自己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她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
陈旻用冷静、客观的笔触记录世象与历史,报道还原了一批海外华人为寻找南京大屠杀关键史实证据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促成《拉贝日记》公开的关键人物、德国牧师戴克第一次被世人所知;通信上百次,探寻日本首位制作南京大屠杀历史节目的记者;汇编揭秘马吉影片发现全过程的《58页手记》,并说服物主将其捐赠纪念馆……
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陈旻耗时近两年,助力纪念馆寻回马吉影片37分钟胶片。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南京大屠杀铁证“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的主要发现者邵子平。
陈旻与邵子平的相识缘于5年前的一次采访。“2017年底,纪念馆的一位资深学者向我推荐了邵先生,当晚我便与他取得联系,采访电话足足打了两个半小时,邵先生将他二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毫无保留地告诉我。”
2018年2月,陈旻(右一)赴邵子平家采访,第一次见到邵子平夫妇
多方核查,坐实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一寸盘”存在
2018年1月,一个组织进入到了陈旻的视野——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据陈旻介绍,联合会于1991年在美国成立,多年来,联合会成员追寻史料证据、拍摄纪录片、组织纪念仪式……在海外为传播中国抗战历史,特别是南京大屠杀历史做了大量工作。邵子平正是联合会的创会会长。
陈旻在翻阅资料时看到了一篇邵子平的学术论文,文中简略地记录了自1990年12月下旬起联合会在美国寻找马吉影片的经过。文中写道:“这些胶片长37分钟,比其他所有版本都长——例如,费奇的版本只有11分钟。尽管已有53年历史,但质量极优……”
马吉影片究竟有多少时长?是否真的存在37分钟版马吉影片?陈旻先查看了当时纪念馆馆藏“17分钟”版影,接着翻阅了1991年至今国内外所有关于马吉影片的报道,然后尽可能多的与撰写报道的记者联系,逐个采访了解情况。
“我采访了美国《世界日报》副总编魏碧洲。1991年,魏碧洲作为《世界日报》时政记者,参加联合会召开的记者会。魏碧洲确认,纽约记者会看到的,就是邵子平他们从大卫·马吉家的地下室里找到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的胶片汇集,也就是他们制作的37分钟版本。”
这次采访成为陈旻确定马吉影片有37分钟版的关键依据。“可是这个‘37分钟’到底有没有价值?万一费很大劲,找出来以后,却全部都是已知的、重复的内容呢?”陈旻十分担心。
为了化解心中的疑惑,她将当时17分钟版马吉影像、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拍摄的《奉天皇之命》和《马吉的证言》影片找出来找出来反复看,她一帧一帧查看镜头,一秒一秒计算出时间。
“圆圆的,绿色的”,这个在邵子平口中反复提到的20多年前存有37分钟版“一寸盘”是否真的存在?陈旻多次赶赴邵子平家中,和他商议如何寻找。“邵先生给我一个线索,他说,‘一寸盘’极有可能在另一位华侨陈宪中那里。”
就这样,陈旻连续数日半夜起身,拨打国际长途。终于有一天,远在美国的陈宪中接听了电话,此时是北京时间凌晨三点。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陈旻通过微信、电话和邮件与陈宪中反复沟通,一次次催促陈宪中寻找“一寸盘”,通讯次数达上百次。
“马吉影片画面多一秒都是珍贵的,所以我才去追‘37分钟’版,拼命去找!”陈旻说。连续数月的采访调查,陈旻已经深陷其中。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陈旻笑着说:“邵子平说我俨然像‘半个’研究人员了,都可以把这些经历写成论文了!”
辗转奔波,自愿成为一名纪念馆“编外”馆员
在一群爱国华侨历时7个月锲而不舍的寻找下,2018年10月,遗失多年的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一寸盘”在纽约找到了!2019年4月,纪念馆派出专家组远赴美国查证。专家认为,这37分钟版本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之一。
37分钟版“一寸盘”
为了让这37分钟版“一寸盘”早日回归南京,纪念馆与政府机构、专家学者、报界多次商议,陈旻也全程参与其中。从军队新闻干事到专职记者,陈旻延续着军人的血性、情怀与担当,她不甘于只做好一名记者,身为南京人的她,自愿成为了一名纪念馆“编外”馆员。
让文物回归,首先要做人心的工作,应该邀请爱国华侨来到南京,让他们感受到南京人民的热情与对他们的尊敬。于是,陈旻精心策划,联系了邵子平的母校——南京琅琊路小学。
2018年10月20日,82岁的邵子平回到阔别71年的母校。对邵子平此次回南京的行程设计,陈旻颇费了一番心思。为了在第一站母校给邵子平一个大惊喜,陈旻特意将放大的邵子平照片,连同刊稿报纸一并提前交给学校,布置在杰出校友的橱窗里的单独展区。
少先队员为邵子平系上红领巾,琅琊路小学特别授予邵子平“杰出校友”称号
“当一眼望见校史馆橱窗内展陈着《大公报》与《文汇报》对他的报道及他的大幅照片时,一向冷静理性的邵子平显然被这完全的意外所冲击,那一瞬间,他的激动心情在脸上展露无遗。”陈旻回忆道。
此时,邵子平最大的心愿便是落叶归根。为了完成他的心愿,各界人士积极地为办理身份证和户口事宜而奔走。邵子平日常生活在北京,他委托陈旻全权处理。递交落户申请书及委托书、参加落户专题研讨会、跟进办理事宜……陈旻将进展情况及时告知邵子平。
2018年12月5日,南京警官专程赴北京,在邵子平家中为他采集指纹办理身份证
经多方努力,邵子平终于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梦想。细心的南京警方还特别将邵子平的户籍,落在他离开南京时的居住地鼓楼区观音里马家街。
2019年1月10日,邵子平再次来到南京,领取期盼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邵先生很高兴,眼眸闪着兴奋的光亮,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邵先生感觉到温暖,感受到对他的历史贡献,南京是感恩的、尊敬的,南京永远是他的家。”陈旻说。
鼎力相助,推动马吉影像37分钟版回归南京
另一位寻找37分钟版“一寸盘”的关键人物、美国华侨陈宪中同样心系南京。
2019年12月14日,陈旻与陈宪中在南京合影
2019年5月,当陈旻得知陈宪中在北京时,她立即乘坐高铁前往北京,当面向陈宪中详细地介绍纪念馆建馆以来的历史。“我告诉他纪念馆将馆藏的历史史料、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要向全球研究学者以及公众提供分享。马吉影片37分钟‘一寸盘’放在纪念馆更有意义,是为了告诉后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陈宪中深受触动。
后经纪念馆工作人员、专家学者、报界同仁等多次沟通,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等决定将37分钟版“一寸盘”捐赠给纪念馆。陈旻表示:“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一点促进工作,真正的英雄是几十年来发现、保存这份珍贵史料并决定无偿捐赠的爱国华人,是不远万里亲赴美国考察的南京专家学者,是为史料回归而呕心沥血、辛勤付出的纪念馆全体人员。”
2019年下半年,爱国华侨收到了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的邀请函。陈旻也自愿成为华侨们与纪念馆之间的“中介”,帮他们填写信息表,反复沟通国际机票的往返时间,不亦乐乎。
“近两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至今回想起来,那些心急火燎的奔走、辗转难眠的焦灼、无法预测的不安、峰回路转的欣喜、走火入魔般的执着……”陈旻说,能参与、见证一段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一种幸事,唯一重要的是“37分钟历史”终于回归南京。
邵子平(右一)、陈宪中(右三)、姜国镇(右二)将37分钟版影像捐赠给纪念馆,马吉的两个孙子出席捐赠仪式
“我只是尽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名南京人应有的本分和职责。”陈旻表示,她会继续会深入挖掘抗战史实,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历史、思考问题的新视角。除此之外,她也会继续为纪念馆文物史料征集、展览展陈、抗战史传播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