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秋日的柏林,阳光透过云层,柔和地洒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玻璃幕墙上。在这座连接中德文化的桥梁内,一段关于勇气、人道主义与和平的记忆正被唤醒。当地时间9月29日上午10时30分,《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约翰·拉贝等德国人士见证的南京大屠杀》主题展览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展厅开展。当时光的指针指向这个难忘的时刻,两个民族共同书写的人道主义篇章在展厅内熠熠生辉。

本次展览共展出11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22件(套)实物展品,并配有视频、音频资料及2处场景互动装置。通过“二战中的南京大屠杀暴行”“人道主义救援”“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景”三部分,展览生动再现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讲述德国友人约翰·拉贝、卡尔·京特等亲历者的人道主义行动,呼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何文波在致辞中指出:“纪念这段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回望,而是通过文化与记忆的桥梁,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读懂中国人民在侵略战争中承受的苦难、对和平的执着坚守,以及人类在面对共同邪恶时的正义共鸣,从而凝聚起超越时空的精神共识。”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杨琤琤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拉贝先生对生命的大爱和对和平的追求,与拉贝家族的情谊跨越百年延续至今。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记,应共同铭记历史,携手面向未来,做正确历史记忆和人类良知的守护者,做友谊与合作的推动者,使和平与正义的薪火代代相传。”

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在致辞中动情地回顾了家族记忆和他的寻根之旅。他回忆了曾外祖父被盖世太保带走审讯的往事,也见证了家人为公布尘封60年的日记而打破沉默。多年来,他并未真正理解曾外祖父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直到亲赴南京,在纪念馆里,在南京的旧居门前,他才终于找回生命中缺失的拼图。他亲眼看到、听到、感到中国人民将约翰·拉贝视为亲人,这份铭记,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大爱从未被遗忘。

开幕式上,在“南京市民的感恩与拉贝家族的回响”环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向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赠送中国国家档案局主编、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出品的《拉贝日记》全译本《拉贝日记:敌机飞临南京》,象征着南京人民对拉贝家族跨越时空的感恩之情。赖因哈特先生向纪念馆赠送了有关约翰·拉贝的历史和纪念资料。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还有,德国统一社会党前总书记、国务委员会前主席埃贡·克伦茨,柏林东方出版社社长弗兰克·舒曼,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柏林报》出版人霍尔格·弗里德里希,历史学家、前东德统一社会党中央档案馆馆长英格·帕尔东,路德维希菲尔德市德中友好协会主席佩特拉·莱曼,前德国外交官兼驻上海总领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沃尔夫冈·罗尔,德国作家、画家沃尔夫勒姆·维克特。在展览留言区,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写道:“庄严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友人,这位为中国人民、全人类及和平事业作出不朽贡献的英雄——约翰·拉贝。”德国前驻华大使埃尔温·维克特曾为《拉贝日记》的出版牵线搭桥。他的儿子沃尔弗拉姆·维克特表示,日记的出版让南京大屠杀和当时的国际人道救助行动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讨论,也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撰写留言

本次展览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指导,中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五洲传播中心承办。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