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一张张慈眉善目的老人肖像照,一张张民国户籍卡老照片,一幅幅子孙满堂的全家福,一份份珍贵的记忆……今天,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办,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承办的《重生·繁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族影像展》在纪念馆3号展厅正式开展。

  展览展出新华社于2017年拍摄的30户幸存者家族合影,配以南京城市摄影队为幸存者拍摄的个人肖像照,以及从南京市档案馆搜集到的幸存者民国户籍卡照片。展览将持续至今年7月5日。

  展览开幕式:

幸存者及家属代表、摄影师代表、日本友人等齐聚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葛道荣、蒋树珍、高如琴、马庭禄、傅兆增、阮定东等共30户家庭代表,日本友人松冈环、高木启子、村井暎子,新华社江苏分社刘兆全,城市摄影队代表,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副馆长陈俊峰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副馆长凌曦主持。展览开幕式同步在网易江苏全程直播。

  纪念馆三位馆长与30户幸存者家庭代表合影

  与会嘉宾向幸存者及家属代表赠送全家福相片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保卫战老兵李高山(已故)之子李真铭(左一)发言

  日本友人松冈环女士(左一)发言

  展览人物:

  突出展示幸存者全家福,寓意“重生”“繁衍”

  民国黑白老照片的主人正值青春年华,如今,这些年轻人都已步入耄耋之年、鲐背之年,在如今的照片中,他们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幸福。在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伤痛之后,他们坚韧不屈、涅槃重生,在中华大地上生育子孙后代。这就是生命的坚强力量。

  展览展出30户幸存者家族合影、幸存者个人肖像照以及民国户籍卡照片。展览对比展示幸存者今昔照片,突出幸存者如今的全家福,并将其作为主体内容贯穿展陈始末,强调“重生·繁衍”的主题。

李真铭在全家福照片前讲述父亲的亲身经历

梅秀英老人(已故)的家人手捧全家福在展览图片前合影

高如琴老人仔细观看自己的照片

 

松冈环女士(右二)、高如琴老人(右三)

蒋树珍老人仔细观看口述证言

马庭禄老人在自己的照片前久久驻足

 

  展览特色:

  以仪式感展现幸存者及其家族当今生活状态

  《重生·繁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族影像展》提取老旧日历、相簿、民国户籍卡作为展览的视觉元素,营造韵味十足的历史厚重感。同时,在家族合影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人物或身穿汉服、唐裙、旗袍,或手持黄菊、折扇、福字,或以腊梅古寺、高山流水、书法书画、民国建筑等为拍摄背景,以历史感、庄重感、仪式感的家族人像合影形式展现幸存者及其家族当今的生活状态,寓意对历史的记载,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展览的前言主题墙中,以户籍卡老照片组成一个“家”字,突出“重生·繁衍”的美满家庭寓意。在拍摄全家福时,一家人跟过年似的聚在一起,有的家庭成员还特地从外地赶来。

前言主题墙

展览集中展现30位幸存者的手印

观众参观展览

  4月,清明时节天气回暖,万物都有了新意。因此,选取清明时节的特征元素春雨、飞燕、青山、柳树等创作古典背景画,在展览中打造一处“全家福取景拍摄互动区”,游客可以在此留下韵味十足的全家福。“拍摄互动区”还配有捐款箱及打印机,游客可在此捐款并打印全家福。

  葛道荣老人(右二)和家人与摄影师薛晓红(右一)在“拍摄互动区”合影

蒋树珍老人和家人合影

傅兆增老人和家人合影

李真铭手捧全家福留影

志愿者为高如琴老人和家人整理衣衫

。。。。。。。。 

 如果不是81年前的那场惨案

  如今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温暖的全家福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份证言都是弥足珍贵的

  每一张照片都代表一个家庭重生繁衍

  这些历经苦难后获得重生的幸存者们

  时刻提醒着我们

  不能忘记历史!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