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

在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0周年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展览从史料、史论、外译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共展出文献实物500多件,其中包括300余件受害方、加害方和第三方的档案文献,170多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著作,50多部南京大屠杀史料和著作的对外翻译成果,涵盖档案、日记、书信、图书、期刊、报纸、口述证言、论文集、研究报告、证书、录音带、录像带等10余种文献种类,其中大部分文献是第一次公开展出。为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展览在设计上突出数字化、沉浸式、互动式效果,专门设置数字魔屏展示电子文献,观众点击屏幕即可与文献“对话”。

“不屈的灵魂——丁品系列水墨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美术特别展”

8月11日,“不屈的灵魂——丁品系列水墨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美术特别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号展厅正式开展。展出画家丁品于1995年至1997年创作的338幅系列水墨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这组作品通过“战祸”到“呼唤”的16个篇章,以写实与象征交融的笔触,揭露侵华日军对古都南京的蹂躏和践踏,多视角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浩劫。展览以艺术特有的感染力引导人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凝聚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为和平而努力——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油画作品展

展览汇集了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生前于2015年至2019年创作的44幅油画作品,分为“南京痛苦的嘶吼”“帕赫眼中的南京”和“沟通中外的桥梁”三部分。通过法国艺术家对南京大屠杀这段人类记忆的跨国界传递,表达中法两国人民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共同心声。

 

2023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

2023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主题为“文明互鉴,和平共建”。本次展览通过全球征集,共收到有效参赛作品7115件(组),分别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视觉艺术的视野,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当代中国及国际社会对于和平问题的关注与认知,海报特征鲜明,具有较高的时代内涵、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永远的铭刻——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

《永远的铭刻——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由中国美术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金陵美术馆共同主办,江苏省美术馆支持。展览分为“铁蹄之下”“南京浩劫”“抗争到底”“万众一心”“记忆传承”,汇集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金陵美术馆和纪念馆所藏的版画作品,以及现当代创作的版画作品共141幅,展览将“抗战中的版画”与“版画中的抗战”相结合,既通过版画艺术展示伟大抗战精神,又体现版画艺术的薪火相传。

 

为了共同的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外征集藏品展

展览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5组核心文物藏品构成5个单元,分别为“南京血证:马吉影像”、“加害者镜头下的暴行:堀越文夫相册”、“被封存的老兵记忆:松冈环采访资料”、“向世界传播历史真相:西方媒体报道”、“拆穿南京大屠杀主犯的谎言:诺兰档案”。本次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和内容阐释,突出文物藏品所反映的历史观,反映文物的来源、流转、鉴定、研究和活化利用的过程,讲述文物背后国际友人后代、日本正义之士等群体共同守护历史记忆的故事。


 

宁在——南京·和平城市记忆设计展

展览围绕习近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的和平论述,以讲述和平记忆、感知城市温度为主旨,用当代设计,呈现南京城市中诸多熟悉而无名的和平记忆载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沉浸式感知,引导观众细嗅紫金草、轻抚留有弹孔的明城墙、鸟瞰当年的安全区边界、听闻儿童嬉戏在曾经的难民收容所上开辟的街心花园,发觉日常城市风景中蕴含的和平记忆,沉浸式感知和思考和平的美好与可贵。



 

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

“慰安妇”是指日军发动侵略战争期间,被迫为日军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女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强征了大量年轻女性充当性奴隶,建立了完备的“慰安妇”制度。中国和朝鲜半岛是日军“慰安妇”制度最大的受害国(地)。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的“慰安妇”制度是践踏女性人权、违反国际人道法规、违反战争常规并制度化了的国家犯罪行为。


 

微光成炬——我们是紫金草学雷锋志愿者

点点微光,在1937年的至暗岁月穿透阴霾;薪火相传,今天的我们将和平的种子播撒。从南京大屠杀期间守望相助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伸出援手的外籍友人,到现在我们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和平尽一份心力。

历史赋予的使命与担当,激励我们笃定前行。萤火微光可成炬。


 

-->

从南京到柏林:一场展览连接两国,共同守护和平记忆的薪火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