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一束追光,一串斑驳的雨花石手链……舞台上,年迈的望华轻轻摩挲着它,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回1937年南京的冬天,又一次将她紧紧包裹。“我数一、二、三……数到八十,我就来找你。”哥哥的声音,穿越88年时空,在剧场里清晰响起。这个童真的约定,曾飘零在历史的寒风里,最终在88年后的今天,以独特的方式获得了回响。         

10月26日下午,由我馆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协同打造的“思政课”原创话剧《生命》排演启动仪式,在南航(明故宫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生命》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史实为历史背景,通过少年望中与妹妹望华在南京沦陷后的生死经历、国际友人拉贝的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当下幸存者跨越时空的记忆传承,展现绝境中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坚韧。剧中,妈妈被害,手链被夺,哥哥奋不顾身……这些情节并非凭空虚构,其情感内核与历史逻辑,深深植根于纪念馆展厅内的珍贵史料,让“望华”的故事成为千千万万幸存者命运的缩影。“数到80,我就来找你”,这个未完成的约定,恰与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代背景深情呼应,让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纪念紧密相连。

谈及创作初心时,话剧《生命》导演孟倩倩说:“每当我走进纪念馆,当我翻阅史料时,那些平凡生命在至暗时刻里的坚守与抗争,总会一次次叩击心底——少年护妹时的奋不顾身,民众相扶的微光暖意,国际友人挺身而出的大义担当……正是在他们的托举下,望华才拥有了‘活’的力量。也正因这份触动,我迫切想把这些‘活着的力量’搬上舞台。”

“《生命》之所以定名‘生命’,源于拉贝夫人朵拉的一首同名诗作,那句‘死亡,吓不住我们’一直在激励着我,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表达,更承载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孟倩倩特别说道。

在剧中饰演老年望华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5级学生刘欣玥表示:“从历史课本到舞台表演的转变,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剧中那句‘仿佛千千万万个中国人都在说别忘记’,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会把‘别忘记’这三个字永远记在心里,把这段历史化为前行的力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徐川主持启动仪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陶勇为馆校共建“思政课”指导教师代表颁发聘任证书

纪念馆馆长周峰向话剧团队赠送《拉贝日记》和纪念馆紫金草徽章

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邹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陶勇、纪念馆馆长周峰及话剧主创人员共同启动话剧《生命》排演仪式

话剧《生命》演员合唱《和平的童谣》,用歌声表达对和平的珍视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此部《生命》话剧是我馆首次与高校共同原创的作品,是馆校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如今,该话剧的排演已正式启动,进入为期两个月的紧张排练,预计年内正式与观众见面。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正以艺术的方式让历史记忆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