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新疆孩子坐40多个小时火车来到我馆上“大思政课”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中学的73名师生跨越3700多公里,从新疆来到南京,在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研学活动。这些孩子大多是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的后代,祖辈都参与过新疆生产建设,屯垦戍边。他们虽然以前在课本上接触过南京大屠杀历史,但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来到纪念馆参观,他们通过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朗读《魏特琳日记》节选、参与献花仪式等方式,“沉浸式”走进南京1937年的那段至暗岁月。
“勿忘苦难,开拓进取,传承兵团精神”
陈心平是此次“大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带队老师。她说:“1937年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南京大屠杀这份苦难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这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每一个人都要铭记。我们必须警惕’落后就要挨打‘的窘境,用勤奋与智慧谱写新时代的强国战歌!希望这次的研学活动,能够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苦难历史,知道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陈老师的儿子朱靖宇也在这次“大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队伍里。朱靖宇同学的爷爷是四川转业军人,曾参与过援疆建设。他说:“从新疆一路乘坐火车来到南京,我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来到纪念馆,亲眼见证了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暴行,一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曾被侵略者霸占、践踏,心里感到非常痛苦和震撼。作为一名兵团后代,我更不能忘记这段苦难历史,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兵团精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报效祖国。”
“魏特琳女士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在参观到“人道主义救援”版块时,逄明臻同学自告奋勇在魏特琳雕塑前朗读了一段《魏特琳日记》。
逄明臻同学今年13岁,他说:“看到日军屠杀我们中国同胞的照片,我心里很悲痛,看到国际友人不顾个人安危,留下来救助我们中国难民,我觉得他们很伟大,魏特琳女士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长大后要当医生,救死扶伤”
当问到长大后想从事什么工作时,潘清颖同学说想成为一名医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罗伯特·威尔逊医生救治病人的画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86年前,一批中外医生留守在南京的鼓楼医院,用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救治了众多无辜难民。我长大后,也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这样我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向幸存者爷爷奶奶学习,顽强生活”
在和平广场,同学们见到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的女儿余惠茹。余惠茹向同学们讲述余昌祥童年的悲惨遭遇以及后来勇敢对外讲述亲身经历、为历史奔走、为和平代言,去世后捐献遗体的故事。
费轶萱听完后感触颇深。她说:“哪怕经历过无法想象的黑暗,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爷爷奶奶们的心中也从未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他们顽强生活,一遍遍讲述亲身经历,传承历史,这点很触动我,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对国家、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
经过这次参观学习,他们收获颇丰,许多学生表示回去后要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