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他们一笔一划把一万多名遇难者的姓名描了三遍
调配墨汁、架梯子、分辨字迹……
从11月15日开始
一直到月底
来自南航金城学院、南京审计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
将每天来到我馆遇难者名单墙前
为遇难同胞的姓名逐一“描新”
4万字 10664个名字
我馆的遇难者名单墙上,镌刻着1066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姓名,合计近4万字。
每年的年底,我们都会对每一个名字进行描新,使其恢复黑色原貌。

遇难者名单墙
在第六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近百位大学生志愿者将利用课余时间分批加班,将在半个月时间里描新这一万多个名字。
这些已有些黯淡模糊的文字,将重新以醒目的颜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志愿者团队的指导老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说,描新志愿活动从2017年起,今年已是第三年。

胡卓然
他介绍道:“‘哭墙’的材质是有区别的,不同材质上名字的墨迹颜色也稍有变化,有的是深灰色的,有的则是纯黑色的,同学们在调色时就要找到这种变化。”
为了尽可能快速、准确复现遇难者姓名,志愿者们调配了专门的黑色、灰色等颜料,确保调出的颜色和原有色调完全一样。

志愿者们在调配颜料
用双手让历史更加清晰
胡卓然说,志愿者们在描新时尽量不带手套,因为戴手套会影响描新时的手感,“他们要忍耐寒冷的侵袭,这需要有责任心和志愿服务精神。”
这面“哭墙”高度三米多,在描新顶端的名字时需要使用梯子,在高处描新时往往需要坚持一到两个小时。
“描新都在冬季,有时风大天冷,从梯子上下来时手几乎没有感觉了,同学们就把手放在脖子里取暖。”

胡卓然说:“这面墙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对应一个活生生的遇难同胞,同学们用双手让历史更加清晰,用实际行动重温史实。通过这次活动也能知晓和平的可贵。”

这群大学生温暖了整座城
这支队伍中有的同学已多次参加描新活动,有的则是第一次参加。他们怀着缅怀同胞、呼唤和平的心境来描绘这些名字。
来自南航金城学院的曹桐鑫是第二次参加描新活动。他说:“在描刻遇难同胞名字时,内心非常沉重,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一个逝去的生命。”

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聂鹏说:“我是南京人,从小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这些留下姓名的,以及很多没有留下名字的同胞,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把每个名字补描清楚,让这段历史重新鲜活起来。”

审校 | 李凌 俞月花
视频 | 赵伊汉
编辑 | 潘琳娜
签发 | 凌曦

发布日期
2019-11-17